FT中文网 供图
这条河的原名Fiume Bisenzio, 可译成“赞慈河”
皇帝的城堡
皮斯托斯大街
“普拉托是我新的故乡,天和地是自然的画框,普拉托这座古城,就是这框中最美,最令人陶醉的一幅油画。自从我来到这里生活,就像红酒瓶上的木塞,时刻被美酒滋润着……” 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女主角阿雨,如此感悟她出国的第一站——意大利普拉托。巧合的是,我此生到达的第一个国外城市,也是普拉托,只是比阿雨晚去了整整27年——2008年10月因国际学术交流的缘故,我在那座古老而又时尚的城市停留了一周。
【作者简介】
徐华炳,1974年出生于富春江畔,外祖父为永嘉人。现为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系浙江省151人才、温州市551人才。目前研究旨趣为温州海外移民问题和地方慈善文化,已出版专著《危机与治理:中国非传统安全问题与战略选择》(上海三联书店,2011),曾多次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和温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宁静之城
普拉托(Prato)省地处意大利中部偏西海岸,属于盛产葡萄酒的托斯卡纳大区。她南视首都罗马、北接工业重镇米兰、西通历史名城比萨、东南紧邻文艺复兴之都佛罗伦萨,处于意大利交通主枢纽位置。在历史上,普拉托曾是佛罗伦萨的卫星城,两地相距不到20公里,我们从佛罗伦萨机场打的到那里也不过41欧元。
普拉托自13世纪以来一直是意大利的毛纺织工业中心,扮演着高品质时尚商品制造者的角色。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度遭遇纺织行业的经济危机,直到80年代重新定位后,再次焕发昔日“欧洲服装中心”的活力,以至这个小镇在1992年被意大利政府单列为省。如今,普拉托作为欧洲的纺织品集散地,既是意大利服装行业的中心,也是“意大利制造”标签的中心。世界知名服饰品牌古奇(Gucci)和普拉达(Prada)的生产基地就设在那里。普拉托省的纺织业与温州市的服装业有着良好的互补性,两座城市在2002年10月建立了友好关系。
作为全意大利最小省份之一,普拉托下辖普拉托市和7个小镇,面积不到400平方公里,2011年总人口仅25万左右,其中省会普拉托市人口最多,约有22万。普拉托的地势正如她的汉语之意“草原”一样平坦,一条自北向南穿越全省的美丽河流上依然架设着古代伊特鲁里亚人修建的多座古桥。
我和同事住在普拉托市中心的San Marco广场边的一家旅馆,因为广场草地上竖立着一块造型婀娜多姿的白石头,那里的中国人习惯称它为“白石头广场”。我们每天清晨从住宿地出发,沿皮斯托斯大街(Via Pistoiese)往西北方向进入华人区。步行也不过20多分钟的路程,却让我们的思绪追溯至中世纪,领略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遗留下来的众多古迹、教堂和博物馆。主道上那融合了罗马和哥特式两种建筑风格的大教堂肃静而立,产自当地的大理石砌成的外墙令人景慕。大路旁的巴洛克风格的小教堂显得别样的精致和细腻,街角处触手可及的各式雕塑给人愉悦和生活味。最质朴却也最令人赞叹的当属那高达十几米的灰白色城墙,不只因为它建于中世纪而彰显历史文化底蕴,更在于它环抱起整个普拉托市老城区。
普拉托人的传统生活,注重享受、追求悠闲。他们可以三五成群地站在广场上,沐浴着阳光,闲来无事地漫谈着海阔天空的话题;老人们可以只点一小杯咖啡和两片饼干,似玩非玩地打着意大利式“桥牌”;店铺和工厂可以从下午3点开始歇业,周末更是关门大吉。对普拉托人生活乃至工作的慢节拍,我们体悟极深:一日乘公交车时,有行人伸手示意停车,本以为要上车,却向司机问路,预想一二分钟解决,哪料足足十分钟未搞定,更惊讶于全车无人起立表示不满。同事诙谐道,司机干脆下车带路再回来开车算了。
红瓦屋顶、广场鸽子、整洁街面,一个让人驻足欣赏的老城。步行人群、自助旅店、年长男侍,一个让人平静心灵的古镇。
中国力量
穿过古城墙,便是华人世界。遍地的中国餐馆、中国货行和中国超市聚集在Via Pistoiese和Via Fabio Flizi两条街道上,这里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城,普拉托人称之为“圣·北京”。
“生活在高墙外”的中国人以浙江人和福建人居多,东北人也逐年增加。普拉托的最早一批中国移民其实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法国“二度移民”而来的,但人数极少,到1989年也仅38人。进入上世纪90年代,受中国放宽移民政策和意大利政府大赦政策的影响,以及普拉托政府发展经济的需要和当地居民的开阔接纳意识,使得华人移民数量飙升。如今的4万中国移民让普拉托成为意大利最“中国”的城市,我们时常路过一家小林超市,它的门口有片小广场,总是人流密集、车水马龙,俨然成为华人社交中心和信息传播场。普拉托华人如此高密度的聚集不仅引起中国驻佛罗伦萨总领馆的关注,而且成为多国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我在普拉托的工作就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也在短短7天中就偶遇顾宏林总领事来处理移民事务。当前,普拉托华人问题吸引了国际移民专家的眼球,也引发了中意两国政府的讨论。
行走在普拉托的唐人街,最亲近的莫过于那些方块字。放眼望去,尽是汉字店名、中文广告,难觅几行意大利文。既有体现礼俗文化的“大众婚礼摄影中心”、“喜临门喜庆服务中心”,也有体现传统中医文化的“同仁中药堂”、“中华中草药堂”,还有体现东方武术文化的“中国功夫”小告贴。弘扬中华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当属教育,普拉托华侨华人联谊会中文学校、语林社和San Paolo 华人语言学校不仅解决了当地华侨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为多元文化融合的好场所。不只如此,普拉托华人们还构建了组织,目前的普拉托有普拉托华侨华人联谊会等4家华人社团。它们在团结华社、维护侨益、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制造”是21世纪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突出标志,而我又恰好无意中选择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前往受经济衰退所困的意大利考察,这种强烈的反差在我抵达普拉托郊外的华人工业区时,竟然上升为另一种感悟。伊欧拉(IOLO)和达沃拉(TAVOLA)工业区是普拉托的两大服装中心,中国移民们最初只是以廉价劳动力受雇于普拉托纺织行业。1996年前后,出现了第一家从事针织品和服装生产的华人成品厂,到2000年也就约100家。2005年左右,华人企业快速发展,到当年底,普拉托省的3682家外国人经营的公司中有2414家为中国人独资。2008年初,普拉托华人企业主占到70%,拥有了3000多家企业。华人企业主们不仅承担该地区95%以上的服装加工,而且打破来料加工的格局(不从意大利当地而是由中国进口布料),像阿雨那样逐步创立自己的品牌,替代老牌的意大利企业,全方位地改变着意大利的时装行业,成为意大利服装市场的新秀。我们参观了华人企业那一眼望不到头的简易厂房,也目睹了直接摆放成衣在园区大道上销售的情景,颇为佩服。而在普拉托地区最大的IGIG超市里,当我们身临“中国园”时,再次为中国商品进军世界市场而备感折服。
温州元素
有人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普通话。温州方言确实难懂,但在欧洲一些地方,讲温州话却可能比讲英语更管用,在普拉托就是如此。在那里,3万温州人成为华人移民的主体,80%的温州籍企业主占据华人经济的盟主地位,温州话自然也就成为了当地华人社会的常用语言。无论是街面上和商场里,还是手机中和餐桌边,听到的尽是满耳的温州话。站立街头,全然不觉置身异国他乡,大有身处温州某地之感。正因此,来自瑞安的同事不由自主地操起家乡话来做访谈。我虽不是温州人,但有永嘉籍外祖父的遗传基因和瓯海籍妻家的家庭语境,让我也甚感用温州话与访谈者交流所具有的亲和力。温州话作为身处他语话语权中的海外温州人的一种文化认同载体,起到了凝乡情、聚人脉和抱团的作用。为此,2009年10月,温州广播电台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作开通了温州话专栏《魅力温州》,以向海外温州人传递故土乡音、敦睦乡情乡谊。
“三把刀”行业(菜刀、剪刀和剃头刀)是第一、二代华侨创业的基点,各式各样的中餐馆遍布世界角角落落。以“生猛海鲜”为特征的温州饮食文化同样是普拉托温州人的集体记忆,无论是上档次的大酒店还是大众口味的快餐店,随时可点到鸭舌、鱼饼、熏鸡、腊肉、鳗鲞、炝蟹、泥螺、花蚶、海蜇等地道的温州菜。在普拉托,好客的温州老板多次宴请我们,满桌的温州菜,不光菜肴是温州风味的,连席间的喝酒规矩都是原汁原味的温州风格。至于酒家字号,那更是移植了温州因子:王朝大酒店、阿外楼、天一角、温州大酒店、鹿城饭店、五美饭庄、美食林点心店等等温州记忆中的酒楼餐馆,在普拉托省有400余家。当然,温州商场、温州金行和吉尔达等等,这些以“温州”为题头或与温州相关的品牌名出现在普拉托街头上也是不足为奇的。
在普拉托,温州要素不仅表现为物质化的生活符号,而且也内化在温州人的行为举事里。恋家不守土的温州人之所以能满世界地流动、闯荡,能扎根、发芽在各种土壤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地域基因就是重乡情、善抱团。从早期的亲帮亲、故带故,到现今的团行天下,海外温州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移民生存与发展之路。阿雨能在普拉托立足,要感谢巴尔先生和卡乔爷爷这些善良的意大利人,而小李哥这些温州乡邻的信任和“呈会”的力量让她获得发展空间。我们的普拉托之行,同样时刻感受到满腔的温州情。在那里,联谊会的蔡会长、郑会长、张秘书长和普拉托商会的赵会长,这些温州籍的侨领们不仅热情款待我们,而且多方联络、安排侨民与我们座谈,带我们考察了华侨社团和中文学校;鑫煌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姜老板、华丽都酒店的黄老板和鹿城饭店的董老板,这些温州籍的老板们不仅在自家酒店请客,还多次挤出时间陪同我们走访中餐馆和华人工厂;《欧华联合时报》的王先生不仅细致地介绍了欧洲的侨报情况,还协助我们收集了多份普拉托的中文报刊……我们所以能够在陌生的他国得到如此真诚的帮助,就是因为我们从温州来,就是因为普拉托有温州人,就是因为普拉托的温州人讲乡缘重地缘。
普拉托,不是欧罗巴名城,却是意大利重镇;普拉托,不是温州人海外的首站,却是当下容纳温州人的驿站;普拉托,不是海外温州人的终极之地,却是温州人最熟悉的异域之城。
普拉托,温州人来了!PRATO,我去了!我们还会再见,普拉托!
本版撰稿 摄影 徐华炳
相关链接:http://dsb.66wz.com/html/2012-11/28/content_1349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