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学科办 时间:2020-11-16 阅读次数:次
11月14日晚19点,北京师范大学刘铁梁教授应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邀请,在北校区10号楼民俗博物馆会议室举行了题为“回到家乡的日常生活交流当中——民俗志研究的一种方式”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黄涛教授主持,周福岩教授、岳永逸教授、田阡教授、杨凤教授等多位老师出席,民俗学专业的研究生参加交流。
会议开始,黄涛教授对刘铁梁教授及各位参会老师做了简要介绍。讲座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拉开序幕。
本次讲座的主题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刘铁梁教授从安德明关于“家乡民俗学”的反思入手,谈论了“家乡民俗学”所提出的从民俗学田野作业交流关系问题,并表明现在民俗学者注意考察“叙述自我”或“个人叙事”行为在建构与创造生活中的作用等,都可以说是在相同的问题意识上与“家乡民俗学”的思考形成了积极的互动。其次,刘铁梁教授指出,没有交流,没有继承,没有交流,没有发展,他认为,民俗学研究需要回到熟悉的日常交流实践当中。并以丁广惠所著的《海北风土记》为具体实例,生动的向我们讲述了民俗怎样交流、继承与发展,同时还指出所谓的“自由”与“民主”其实是田野作业者对于田野与民众的一种责任。第三,刘铁梁教授强调,民俗学者需要在日常交流实践中发现问题,而不是带着问题框架进入田野去机械的交流。并指出,民俗学实践的特性就是“家乡民俗学”,进一步强调,神圣和世俗不是中国民俗的二元结构。
在提问环节,辽宁师范大学刘思诚老师就“是否应该带问题下田野”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岳永逸教授和西南大学田阡教授给予了系统的解释。他们认为,“家乡”是广义的家乡,田野就在身边,我们应避免抽象的自我思考出的问题,而应该回到日常交流中,与民众打成一片、抱成一团、哭在一起。黄涛教授和周福岩教授也分别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他们认为,交流的关系不是研究与被研究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民俗协商”,只有充分的交流才能“回家”。最后,刘铁梁教授一再强调,所谓“风俗”,就是我们人人都生活在“民俗”这股风中并且时刻被浸润其中,作为民俗学者应当能够真实的解释感受性的存在,能够返回“家乡”的日常交流当中。
刘铁梁教授的学术讲座深入浅出、内容丰富而且语言生动,此次讲座也开阔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让同学们对民俗志研究与写作又有了新的认识和反思。
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中国)有限公司-Baidu Website Entry 版权所有 © 2017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