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学科办 时间:2023-04-17 阅读次数:次
2023年4月14日下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张辉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宋炳辉教授应邀参加我校9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讲座“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的人物与故事——宋炳辉对话张辉”。讲座由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院长孙良好教授主持。
张辉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宋炳辉教授系《中国比较文学》主编,现任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讲座正式开始前,孙良好院长以“南北二辉,辉映中国比较文学”的介绍简明有力地道出了张辉教授与宋炳辉教授对当今中国比较文学学界的卓越贡献。
讲座以张辉教授阐释“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人物与故事”这一会议题目的用意为楔子。据张辉教授回忆,在2015年北大比较所30周年所庆上,乐黛云先生在发言中只字未提自己,而是追溯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先辈杨周翰先生。杨周翰先生的核心观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生不仅仅是学院的产物,而是和整个中国文化的进程甚至社会政治的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强调做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人必须要有一颗“中国人的灵魂”。因此张辉教授和宋炳辉希望在这次讲座中,通过回忆自己学生时代与中国比较文学前辈的交往,以漫谈形式将个人体验与中国比较文学学术生产史结合,为学生/青年群体提供一个更感性、更富人文气息的角度来感受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历史。
宋炳辉教授的个人经历与杨周翰先生的观点吻合。宋炳辉教授自己的研究方向经历了从古代文学到当代文学再到比较文学的转变,而转变的契机是其就读于复旦大学时贾植芳先生教授的比较文学概论课。宋炳辉教授认为贾植芳先生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奠定了精神起点。七月派诗人贾植芳先生科班出身于社会学,后来在复旦大学教授俄罗斯文学,同时创立了复旦大学现代文学学科和比较文学学科。从贾植芳先生身上,宋炳辉教授认识到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人格追求:不因为现有的学科背景而给自己设限。
张辉教授认为杨周翰先生与贾植芳先生的精神实质是一样的,即追求融通。张辉教授的导师乐黛云先生亦秉持这样的态度。乐黛云先生以现当代文学起家,最初学习的是俄语,但张辉教授回忆称,乐黛云先生近六十岁仍在学习英语,七十岁还能流利背诵《破恶声论》,切实做到了打通中西,学无止境。而这也是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的院训“立足瓯越,融合中西,传承人文精神”所表达的愿景。张辉教授总结说,人文学科,尤其是比较文学,其实是超学科的学科。研究人文现象很难停留在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中,贾植芳先生、乐黛云先生那一代人敏锐地捕捉到了比较文学学科的精神内核。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必须在这样一种超学科的武装下才能展开。
就此,宋炳辉教授重申了翻译文学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对翻译文学的重视,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林纾、朱自清、鲁迅等新文化运动者。施蛰存、贾植芳先生将翻译文学纳入文学史编撰中,这一中断的观念得到接续。之后,谢天振教授在施蛰存、贾植芳、陈思和、王晓明以及西方翻译学、阐释学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研究翻译问题。从最初发表在《上海文化》“重写文学史”栏目的《中国文学的弃儿》一文开始,到系统提出译介学,译介学成为比较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翻译和翻译文学在文学研究中的价值得到了更加公允的评价。之所以强调翻译文学,仍旧是由于前面提到的人文学科“融通”的本质要求。
张辉教授用谢天振喝咖啡加酒的癖好形象地定义了比较文学:“咖啡加酒,就是比较文学”。而其师从乐黛云教授的经历也表明,“用不同的语言读同一个文本就是比较诗学”,这使张辉教授至今仍在坚持“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翻译文本”的授课方法。张辉老师在学科的本质属性外,还提出现代人的生存语境也呼唤着多元文化进一步的交流——毕竟现代人在不使用外来语的情况下,很难作出思考。无论是学科内部还是外部环境都要求人文学科研究者正视现在多元文化交汇的复杂语境,比较文学学科离不开融通,融通离不开翻译和翻译文学。
讲座最后,张辉教授和宋炳辉教授表示欢迎比较文学青年学者向他们目前正在编撰的“中国比较文学文库”投稿。该套丛书主要面向青年学人。两位教授希望在严格遴选,双向匿名评审的标准下,“记录最最当下”的比较文学现状,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为依托收录青年学者的著述,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回溯中国比较文学40年的发展。
上述极具学理性的谈话是在张辉教授和宋炳辉教授幽默而具有生活气息的语言中层层展开的。由于讲座主要面向的是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位教授从讲座的形式到内容,都力图用感性经验来唤起青年学者对学科历史意识的共鸣。整场讲座既充满学术气息,又富有人文关怀;既追溯了过去,又契合了当下;既扎根于本土底蕴,又博采多元文化,真正做到了历时与共时的融通、文学文化文明之间的融通。
讲座结束前,孙良好院长将张辉教授和宋炳辉教授对中国当代比较文学人物与故事的回顾概括为对中国比较文学精神的“传承”。因此邀请张辉教授的学生,现我校文艺学与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许双双博士上台,分享对本次讲座的评议和体验,接续两位教授的传承精神。许双双博士提出,做人文不只是读书,因为现在知识很容易获取,更重要的是感受。而这种感受是与研究者的身份意识、语境意识融合的。这要求各位青年学人跟在人物身边,感受现场。受各位前辈的感染和启发,现场中文系本科同学和研究生积极提问,两位教授耐心地对同学的疑问进行了解答。张辉教授与宋炳辉教授对青年学者诚挚、深切的关怀和敦促,对中国比较文学强烈的使命感,在与会师生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得到了印证。人文学科精神之火炬一代代传承下去,本次极具人文气息的学术会议在愉快而发人深省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中国)有限公司-Baidu Website Entry 版权所有 © 2017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