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 时间:2024-09-23 阅读次数:次
2024年9月21日晚,七位知名海外华文作家陈瑞琳、周励、施玮、戴小华、顾艳、张奥列、张群在我校育英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海外华文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彩讲座。此次讲座由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院长、图书馆馆长孙良好教授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主编李良共同主持。
讲座开始,主持人孙良好简要回顾了罗山讲堂的举办历史,以往的邀约是以学术大咖为主,以一位高端学者的学术性讲演为主。此前曾经做过几场很有影响力的大咖谈和对谈,比如2019年10月21日,我们邀请北京大学的谢冕教授、香港浸会大学的黄子平教授、上海大学的王晓明教授、首都师大的张志忠教授一起来谈“1980年代的文学与批评”,从各自在1980年代的切身经历出发,重新回顾并反思那个文学的“黄金时代”;2021年3月18日,我们邀请两位长江学者——南京大学的周宪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朱国华教授来对谈“文学与文学研究的未来”,这两场活动的现场记录分别由《当代文坛》和《名作欣赏》刊出,反响热烈而持久。本期罗山讲堂由《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主编李良研究员携七位在海内外广有影响的华文文学作家一起来探究海外华文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形式上是一次创新,信息量更大,非常值得期待。他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一场精彩的讲座不仅仅影响着脚下这片土地的师生,也将通过多渠道分享带来更广泛的影响。
美国华人作家、海外文学评论家陈瑞琳作了题为“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格局”的演讲。陈瑞琳依次介绍了北美、东南亚、欧洲、澳大利亚的代表华人作家及其新作,强调了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性,表达她力图推动华文文学走向世界的愿景。她指出了海外华人创作的新风向——双语写作,并特举例温大驻校作家张翎的新作《归海》予以说明。张翎先后用英汉双语写作《归海》,作为“战争的孩子三部曲”之二的《归海》展现了其对人性的拷问和救赎,而用双语写作也表明以张翎为代表的华人作家进入了创作的新阶段。陈瑞琳还对世界华文文学的区域特点作了大体勾勒。
美国华人作家周励的演说主题为“考察‘二战’的血与火”。周励以自己在北纬90度参加跳水冰泳的故事勉励青年朋友勿要“躺平”,需用激情拥抱生活。她重点论述了其与二战有关的历史书写,周励以史学家的精神和文学家的激情发掘那些近乎被遗忘的二战事件,以恢弘的书写和逼近心灵的拷问警醒世人维护和平,其近十万字的战争灾难文学辑录于作品《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中。周励阐述了其写作生发的缘由——爱游泳的周励在一次浮潜时意外发现了海底的战船残骸,经由大量考察和走访,她深刻认识到与战船相关的贝里琉岛战役的残酷,希望在灾难的历史中探究可贵的人性光辉,呼吁人类珍惜和平。
美国华人作家施玮以神话为主题,带来了题为“中国神话与人类精神的共同起源”的演讲。她论述了重新解读中国神话的必要性,在她看来,具有重大价值的中国神话是中华文化的底层构架,重新解读中国神话,可以从根本上纠正三观的形成与发展,达到非冲突性改善文化土壤的效果。她进一步说明了重新塑造中国神话的可能性。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与规划,施玮重点探究了中国神话的后现代表述方式,她认为重新塑造中国神话需融入时代特性和科技手段,可将研究以故事文本的方式呈现,从而进一步将神话搬上银幕,打造神话游戏、IP等。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主编李良对前三位海外华文作家的演说进行简要总结,并作出高度评价。他认为陈瑞琳是世界华文文学有力的介入者、阐释者和观察者,周励是当代世界华文文学史中不可忽略的的重要存在,施玮是一位善于用神话叙述世界的美丽女性。
马来西亚华人作家戴小华发表了题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的意义”的讲演。她从自我独特的人生成长经历出发提出何处是家园的疑问,并在生活和书籍中寻找答案,她得出了中华文化才是精神家园的答案。她向同学们介绍了马来西亚华文写作存在过的困境、突围与继续发展的难点。对于马华文学的未来前景,戴小华认为马华文学的危机不仅限于政治制约,文学本身的发展也迎来考验:在实用功利主义风靡的时代,人们容易忽视文学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传播界革命的到来更是让文学成为了商品的载体。对于文学的未来,戴小华认为ChatGPT无法真正做到书写人类的故事和精神,文学依旧有其存在的独特意义。
旅居美国的作家顾艳以“我的双重写作”为题进行演讲。对于“新移民小说”这个概念,顾艳作出了自己的解读——她认为新移民小说就是居住在海外,用母语写着海外移民生活的故事。她结合自身独特的文学经验,对海外新移民写作作进一步的阐释。作为在中国本土成长的作家,顾艳是带着中国故事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写作。她认为要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双重经验是必不可少的。顾艳表示她的《没有告别的离别》《海边的椰子树》等小说中都有现实的原型,从斯坦福大学校园到白人教授的出租房,从克莱辛顿小镇来到大城市华盛顿……在这些地方的生活经历成为了顾艳的灵感来源,她不断续写着中国人的美国故事。
澳大利亚华人作家张奥列的发言主题为“澳华文学的独特意义”。他历数21世纪前的澳华文学以及新世纪后的澳华文学创作,认为澳华文学当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的澳华文学已冲破困境,成为世界华文文学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与欧美亚澳互动共荣的新局面。张奥列认为澳华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家作品有着传承本土历史的重要价值。通过澳华文学作品,读者可以从中感知西方社会现状,并进一步感受中国作家的生存方式。最后,他介绍了自己的作品《飞出悉尼歌剧院》《悉尼唐人街》等,海外新奇见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来源。
澳大利亚华文作家武陵驿(张群)的演讲主题为“走向世界的海外双语写作”。他介绍了留学生时代的代表作家与作品——大陆的长篇小说《悉尼的中国男人》和田地的《田地短篇小说集》等,概述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观与创作阶段性的变化。他进一步介绍了后留学生时代的作家及其作品,欧阳昱的后现代表现主义作品《独夜舟》的内容较为碎片化,沈志敏的《堕落门》揭示了乡愁叙事的崩溃以及留学生文学终结。李双的作品《澳洲小生活》呈现了作家本人的真实志趣。他指出留学生时代和后留学生时代已经过去,目前澳华文学应关注自我身份确立、代表作家认定以及相关的文学批评和理论问题。
孙良好教授高度评价了此次持续近三小时的“跨洲演讲会”,讲演嘉宾的全情投入和在场师生的凝神聆听都令人感动,说明文学的魅力在这个科技主导的时代仍然没有消失。李良研究员称赞七位华文作家的创作各具特色,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各有阐发并能以具象的方式落实于不同的文本之中,最后深情寄语在座的年轻人要多多拥抱世界、感受世界。、
(图文:王红、韩昭蒙、林诗骏、金舒盈;审阅:孙良好)
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中国)有限公司-Baidu Website Entry 版权所有 © 2017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